世界大不同

台北捷運月台,設計亮麗的信用卡廣告下,我「隔牆有耳」地聽見一群二十歲上下的小姐,一面等車一面討論申請和使用現金卡及信用卡的經驗,很驚訝地發現她們大都有「刷爆」信用卡及「挖東牆補西牆」式「以債養債」的經驗。

南北共聚一堂 頻率不同言行各異

向來以為只有美國人不懂「量入為出」,中國人比老美聰明又節儉;現在發現,原來這只是我們LKK的想法,隨著時代的變遷,物換星移,吃速食長大的e世代早也已「美國化」了!

生活在同一時間、空間的人們,由於受到相同文化、天候、地理、歷史、社會、經濟等環境因素制約,常會具備共通的屬性,有些屬性容易察覺,有些則不容易感覺,這種現象,佛學上稱「共業」,我們姑且叫它「族性」。有時候把一群具有共同族性的人聚在一起,由於「頻率」相同,容易引起「共鳴」,產生「共振」,族性就會更明顯;有時把兩群具有不同族性的團體擺在一起,也會因為對比,把彼此不同的族性凸顯出來。

大學時代,系裡每年新生均按准考證號碼分成A、B兩班,A班大都來自新竹以北的學生,B班則是來自新竹以南的同學,由於這種巧妙的安排,每一屆A、B 兩班均展現有趣對比。

A班同學的特性是穿著時髦、口齒伶俐、能說善辯、國語及英文能力較佳、愛跳交際舞、善追女友、工作態度較取巧;相對地,B班同學則穿著樸實、木訥寡言、「台灣國語」普遍、數學能力較好、喜好土風舞、拙於追求女伴、工作態度較勤勞、肯吃苦。這是二十幾年前的情形,不知現況是否依然如此?

在美國生活的亞裔與主流的美國人相比,也同樣展現出有趣的亞裔族性。例如:亞裔進門幾乎一定脫鞋,而絕大部分的美國家庭則是穿著皮鞋進出,即使家裡是漂亮的地毯或原木地板;亞裔不會把使用後的衛生紙直接丟入馬桶裡沖掉,一定放入一旁的袋子或桶子裡;亞裔家中通常有一人或一人以上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等等。

賣報機好善良 二十五分錢測人性

八十年代初到美國留學,發現美國有一種很「天真」、很「善良」的賣報機,只要投入二十五分錢就可以打開賣報機,裡面堆滿報紙,美國人只會取走一份。我猜同樣的機器擺在國內,消費者可能會「很聰明地」取走一疊報紙,一份自己看,其餘的以低於市價賤賣,或者至少也可以拿來包油條吧!

排隊排出生死 歷史教育兩樣態度

在美國,消費者購物後即使包裝已拆、衣服已穿,只憑收據便可在一定期限內退貨,若是國內實施同樣辦法,我想一半以上的商家恐會關門大吉。在台北的戲院看電影,工作人員一定在每一廳仔細驗票,確定你「走對廳、看對電影」,散場時也會確定你不多逗留;在美國,票務人員只在入口處驗票,沒有人干涉你到那一廳,更沒有人管你散場後是否立即離開,或是「轉場」到另一廳,卻從來沒聽說有人一票從早場看到午夜場的情事。

美國人可說世界上最愛排隊的民族之一,只要看到有人,就可能看到有隊,還特別有耐心。一九八四年在華盛頓特區排隊等看巨型銀幕電影時,隊伍中一名五、六歲的小男孩因為等得不耐煩,開始吵鬧,他的母親沒有罵他,也沒有叫他鑽到前面去插隊,而是告訴小男孩:「 This is the way you learn to be patient. 」(這正是你學習耐心的方法),事隔十八年,我仍然記憶猶新。

記得我小時候,大人常叫小孩子憑藉著「體積小」較機動靈活、容易博得同情,鑽到前面插隊占位子;記憶裡,小時候每當火車、巴士開進月台,眾人就會蜂擁而上,還有人用課本、書包或行李由窗戶丟進車裡占位,更有人把小孩子從窗戶「塞」進車子裡面搶位子的!

據說這種現象是歷史的產物,因為近代中國多戰亂,兵荒馬亂,人民四處逃難,顛沛流離,看似小事的擠得上車、船,差別便是大大的「生」或「死」。

族性洩漏天機 一塊牛排切出端倪

有時候族性也果真會攸關生死。我們都知道吃西餐牛排時是左手拿叉,右手拿刀,但您曾留意到美國人和歐洲人吃牛排的習憒不同嗎(至少數十年前如此)?歐洲人吃牛排是切一塊吃一塊,美國人則是先把一大塊牛排切成許多小塊在盤子裡,再一塊一塊地吃;據說二次大戰期間,德國的特務人員就是利用這點小差異,在餐廳裡抓到不少美國派往歐洲大陸的地下工作人員呢!

由於工作的關係,我曾在倫敦住過一段時間,並且和美國人、英國人和德國人同事常接觸,美國人和英國人常在分手前或掛電話前說:「 I'll call you. 」(我會打電話給你)這其實只是一句客套話而已,不必當真,就像中國人見面愛說「吃飽了沒」一樣;可是,我的美國人同事警告我,千萬不要跟德國人說這句話,因為他會真的很認真地在家裡等你的電話!

如果留心,你也可以在生活中發現一些有趣的族性!

【文/江錫銘, 2003/05/16 聯合報】

[回前頁]



1977-1981 © 2016
Design: TEMPLATED | Images: Unsplash